a
Home科普專區大腦青春秘密實際年齡 vs 生物年齡,兩者有何不同?

實際年齡 vs 生物年齡,兩者有何不同?

文:林庭佑 博士生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你看起來好年輕,到底怎麼保養的?! 」
「怎麼可能! 從外表完全看不出你的年紀耶?! 」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發現周遭有好多的人「凍齡」了。
到底他/她們是怎麼做到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談談「實際年齡」與「生物年齡」到底有甚麼不一樣。

所謂「實際年齡」是指從出生後經過了多久的時間,也就是取決於身分證上面的出生日期1。而「生物年齡」又稱為「功能性年齡」或「生理年齡」2反應的是生理功能下降的程度。

當某個人生物年齡增加的速度遠小於實際年齡時,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凍齡」。「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實際年齡的增加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事實,但是對於生物年齡我們是否也同樣束手無策呢?

♦生物年齡的測量

過去有不少測量生物年齡的指標,例如細胞端粒 (telomeres) 的長度與DNA甲基化的程度 (methylation)。如果把細胞想像成一座座的工廠,DNA為工廠生產成品的設計圖,端粒就是負責在細胞分裂,也就是開設分工廠時犧牲自己來保護這些設計圖不受毀損,甲基化則像是設計圖上的折痕,當甲基化太多時工廠辨識這些設計圖就有困難,導致生產效率下降,因此不論是端粒變短或是甲基化增加都會對細胞造成不良的影響。

然而這些單一的指標難以正確且完整地顯示出一個人的生物年齡,加上前述的這些方法既繁複又要價不斐,對於很多人來說並不實用,因此我們可以藉由日常生活中最常見也是最容易使用的方法,就是透過測量血壓 (3) 來初步檢視自己的生物年齡。高血壓者不管是得到心血管疾病還是總死亡率都比血壓正常者來得高,但高血壓的原因錯綜複雜,包含了血管硬化、慢性壓力與其他慢性病等等,通常不是由單一的原因引起,所以血壓測量的結果也僅能做為最初步且簡單的篩檢,若出現異常警訊時仍須更進一步的檢查及追蹤。

♦影響生物年齡的因素

2020年發表在美國心臟病學院期刊的文獻彙整了會影響生物年齡的因素 (2)。這些因素被作者分成八大類:

(1) 實際年齡。
(2) 疾病:例如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會加速老化現象。
(3) 性別:女性荷爾蒙具有保護心血管的效果。
(4) 慢性壓力。
(5) 遺傳:直系血親中患有心臟病者風險較高。
(6) 社經地位:成長於低社經地位家庭的孩童在成年後老化速度較快。
(7) 環境:空氣汙染、胎兒因母體不良習慣(如:抽菸、酗酒)而受到的影響。
(8) 生活習慣。

♦該從何下手?

上述這八大類影響生物年齡的要素中,生物性別、遺傳與胚胎發育時所處的環境,這在我們出生時就已經決定,「逝者已矣,來者可追」,這篇文獻的作者認為雖然很多因素不能或是難以改變,但其中的一大類還是有相當程度的改善空間,那就是「生活習慣」。
生活習慣的好壞對於生理機能退化的速度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見圖) ,而有哪些習慣會加速,哪些習慣會延緩生物年齡的積累呢?下一篇文章將會把鏡頭聚焦於不同生活習慣所產生的效應。

 

參考文獻

1  Merriam-Webster. in Merriam-Webster.com dictionary    (n.d.).

2  Hamczyk, M. R., Nevado, R. M., Barettino, A., Fuster, V. & Andrés, V. Biological versus chronological aging: JACC focus seminar.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75, 919-930 (2020).

3  Poulter, N. R., Prabhakaran, D. & Caulfield, M. Hypertension. The Lancet 386, 801-812, doi:10.1016/S0140-6736(14)61468-9 (2015).

4,549人瀏覽
Share Wi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