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影音專區


張教授以「實證新知」、「最佳解決方案」和「社會福祉」三大面向,深入剖析運動科學的學術應用價值。
「解決問題,貢獻生命。」為價值核心,鑽研健身運動、大腦認知與全民健康等課題。
並勉勵後輩需要培養學術知識的六大核心素養:專業、跨域、洞察、國際、堅韌和共好。
一場兼具運動科學學術新知與領悟人生震撼人心的講座,您不可錯過。

【2020東京奧運-看見運科系列報導】

史上最佳的奧運成績,讓大家看見了運動科學。

除了可以更有效能地幫助競技運動員創造巔峰表現之外,

運動科學的應用更應該推廣至全民,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結合運動、教育、研發……等領域,

不僅能促進人民健康、更能為國家帶來整體的經濟效益!

 

成功大學蔡佳良教授研究領域涵蓋了認知神經科學、適應體育運動學及運動生理學,除了獲獎無數外也參加(或主導)不少跨國合作研究,成果豐碩,不失為跨領域、跨國際的學術典範。本次蔡教授要與我們分享運動對改善特殊族群症狀(ADHD兒童、失智症族群、銀髮族)的研究結果、運動結合AI研究的部份成果,以及他的研究人生甘苦談,與同樣熱愛研究、正投入研究、或在研究中迷惘的伙伴共勉。

 

臺師大相子元研究講座教授是位成功將「運動」結合「科技」的傑出學者,這場講座中跟大家談談,運動與科技的結合如何帶動全球的運動產業和運動經濟,以及如何提升運動選手的表現,並且分享他投入開發的穿戴裝置,以及未來台灣運動科技發展的現況與展望。

 

新冠肺炎疫情讓大家的工作和生活都倍受衝擊,在巨大的壓力下容易危害身體健康,或陷入負面思考模式當中。

不過目前臺灣疫情逐漸趨緩,每個人不妨利用運動進行自我的大腦紓困,重啟停滯已久的身心靈。

本集【Video Talk】邀請授洪聰敏來到線上,教大家如何在疫情趨緩之下,利用簡單3個運動步驟就能讓大腦進入高效能狀態,走出因疫情所產生的思緒空窗期。(2020年4月27日)

國內運動心理學、運動認知神經科學專家洪聰敏教授,來線上幫大家分析運動的種種好處及運動健腦的重要性,以及分享一些能增進大腦機能的運動和建議。(2020年4月22日)

 

教育界台灣之光,師大體育系教授洪聰敏於2019年9月22日榮獲「美國人體運動學院院士」,號稱是這個領域的諾貝爾獎,全世界只有 4 位華人拿到,在台灣他是第 2 人,傑出表現獲獎無數頻頻被國際挖角,但他很愛台灣,回母校師大教書就希望培養出下一個台灣之光。

 

人家說要活就要動,但是他有跟你說怎麼動嗎?為什麼要照他說的那樣動?

我不想動不行嗎?我不動還不是活到現在了?讓前桌球國手/美國運動學院院士分析給你聽。

(精神健康基金會_2019台北優築生命教室2月場/影片紀實:吳明樺)

 

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發現,「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又稱ADHD)孩童,可透過一系列運動處方抑制衝動能力、提升專注力,甚至提升孩童自信心。(2014年7月15日)

 

[運動科普講座]運動與抗壓(2013年12月9日)

主辦:國立中央大學科學教育中心/活動地點:國立中央大學健雄館209室

 

Dr. John Ratey於2008年出版的《運動改造大腦》一書,以科學實證理論和實例,說明運動如何影響大腦功能,有效提高學習效率(IQ),消除壓力與焦慮(提昇 EQ),並預防慢性疾病(提昇 HQ)。本單元透過許多人的現身說法,說明運動如何提升3Q,鼓勵大家一起加入每天運動的行列。

 

你知道節奏感不好,透過訓練可以找活節奏感,同樣,如果運動員也懂得學習控制腦波,就能提升運動表現,來看到今天的「HELLO,BRAIN─藝術大師的腦內旅程」系列報導。(2013年3月9日)

 

師大體育系教授洪聰敏鑽研運動心理學,十多年來他致力研究如何用科學儀器協助運動選手克服上場的心理壓力,讓成績能夠更好。而他發現需要高度專注力的運動如射擊、射箭或高爾夫等,如果以科學儀器輔助,將以前抽象的概念如平常心、放空等心理狀態轉換為具體的數據及練習,就可以讓選手在比賽中克服恐懼和緊張,保持放空狀態。只要幾星期的訓練,成績可以更好。(2011年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