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Home最新消息面對新型冠狀病毒,為何不該全民篩檢?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為何不該全民篩檢?

文:林庭佑 博士生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此文章僅為提供資訊,非醫療建議,有任何疾病相關問題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近日COVID-19疫情加劇,連一向不看新聞的筆者,都聽到了不少有關批評疫情管控的輿論,其中一項便是指責相關單位不「敢」進行全民篩檢。今天,就來讓我為各位解釋,為什麼以台灣目前的疫情狀況,若是進行全民篩檢反而會帶來更多不良的影響。

在評論篩檢之前,得先了解幾個基本的概念:真/假陽性率 (True positive rate and False negative rate)、盛行率 (Prevalence) 以及精確度 (Precision)。
這幾個概念是評價篩檢技術優劣,最重要的指標

為什麼需要了解這些指標呢?

因為,所有的篩檢都不是完美的

如果篩檢技術無瑕,那麼在預算成本允許的狀況下,就可以放心地大規模施測。之所以會有諸多考量,就在於一般能夠大量且快速的篩檢技術,難免會犯下錯誤。

以下,就讓我來舉幾個例子,說明為何此時不是針對COVID-19冠狀病毒採取全民篩檢的好時機。
在此,假設有一個效果很好的篩檢技術,可以100%檢測出染病者,也就是真陽性率 (敏感度) 為 100%,而且只有1%的假陽性率,也就是每一百個健康的受測者中,會有一個人收到錯誤的結果 (目前多數的篩檢技術,正確效果率都遠低於此)。如果你覺得這已經是個聽起來還不錯的檢測結果,且聽我繼續說明。
在通盤評估影響之前,還要了解「盛行率」 (prevalence rate)這個概念。假設全台2,300萬人中,有2,300人已經感染病毒,盛行率即為0.01%。延續上述的篩檢機制,將會有232,300人被檢測出陽性反應。(真陽性反應0.01% : 2300人+假陽性 反應1% : 230,000人)。也就是說,每100個到醫院進行後續檢查的陽姓案例,只有一個真正染病,有99%是假警報。如此一來,不但會增加醫療系統的大量負荷,也會嚴重地浪費醫療資源。

解決辦法: 增加精確度

要增加篩檢效率的其中一個方式就是增加精確度。在篩檢方式不變的情況下,提高受檢測族群的盛行率。同上述假設(真陽性率100%,假陽性率1%)。但只對高風險的20,000名民眾進行篩檢,測得當中有2,000人染病,盛行率10% (2,000/20,000),測得假陽性反應者180人 (20,000 – 2,000)  1% 。如此便大大提升精確度至超過九成 2,000  (2,000 + 180) =91.74%。也就是每100個被篩檢出的陽性案例,經過詳細檢查後,僅有8個人是假警報,虛驚一場。

由上述的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知道,在進行病毒篩檢之前,首先要善用運動醫療資源找出高風險(患病機率高)的族群,針對這些人進行檢驗,而不是盲目地讓全民都做篩檢。
唯有將醫療資源做最有效地分配,才能發揮政策最大的效益。

文章最後,還是要不厭其煩地強調,即使是學術文獻或科普文章,還是很可能含有錯誤的訊息。所以更遑論是網路上沒有根據的言論,筆者後續也會跟大家繼續分享討論有關科普與學術文章正確性的議題,希望睿智的讀者們能和我們共同努力,一起藉由實事求是的精神,共同抵制隨意散播的錯誤資訊。

延伸閱讀:>。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ensitivity_and_specificity

682人瀏覽
Share Wi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