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的科普與學術文章正確嗎? 如何更嚴謹的引用文獻
作者: 林庭佑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博士生
在各種資訊唾手可得的今天,網路上充斥著各式各樣的訊息,其中包含了科普與學術文章這兩類一般被認為較為可靠的資訊來源,但你是否想過,或質疑過學術期刊與科普網站上的所刊登文章正確與否?
引用錯誤的其中一種是偏離甚至違背原始文獻的原意且會誤導讀者,例如某篇實證性研究發現一種藥物X對於治療疾病Y的效果有待進一步驗證,若有後續的文章引用這篇研究並說藥物X可以有效治療疾病Y,這就是一種引用錯誤。還有一種筆者屢見不鮮的情況,那就是文章的宣稱與後面引用的文獻是截然不同的東西。前陣子我的指導老師傳了一個國外知名科普網站關於神經新生的文章連結給我,問我可信度如何。我考證引用文獻後赫然發現雖然通篇文章講的都是神經新生,但該篇作者引用的文獻卻大多是突觸新生與測量腦部體積的神經造影研究,幾乎沒有引用是正確的,這也是我此次有感而發撰寫此文的原因之一。
如何減少錯誤的知識?
既然連最嚴謹的學術期刊都充斥著錯誤的知識,那麼我們科學家與科普作者該如何去改善現況呢? Bareket等人提出了幾個建議2(Pg2-3),其中一個是改變我們現在引用的方式。多數期刊目前只要求標明來源期刊或書籍,我過去發表在此科普平台的文章就是如此,試想,若是有人引用了一本上百頁的書籍卻沒有標明頁碼,那麼讀者將無從得知到底作者是看了哪個章節而引用此書。可以改善的方式是在引用時加上詳細的出處,例如本文在引用 (上標數字) 後還加上了頁數或是段落等資訊。這種引用方式有幾個好處,一來迫使作者更常「親自」去瀏覽原始文獻;二來方便讀者能夠花更少的時間找到引用的訊息並進行求證。此種引用方法無疑會大幅地增加寫作者的工作量與時間花費,但我深信此舉能夠有效地減少錯誤資訊的流通,在此,我也鼓勵其他作者,不論是撰寫學術或是科普文章都盡量地採用此法。
此文所附的表格為我參考Bareket提供的範例所擴充而成2(T2),未來我在寫新的文章時會盡可能按照此表來進行引用,不求能夠吸引最多的讀者,只冀能供最正確的資訊。
參考文獻
- Wager, E. & Middleton, P. Technical Editing of Research Reports in Biomedical Journals. Th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MR000002 (2008).
- Bareket, R., Schonberg, M. A. & Schonmann, Y. Make quotations great again: a proposal to reduce false-knowledge. BMJ Evid Based Med 25, 12-14, doi:10.1136/bmjebm-2018-111109 (2020).
作者介紹
作者林庭佑畢業於台師大體育與運動科學系與生命科學系 (雙學士),以連續八學期系排名第一的成績畢業後直攻博士班,是體育系第一位完全跳過碩士逕讀博士的研究生,也是第一屆科技部優秀博士生獲獎者。在學期間通過美國肌力與體能訓練協會共四張證照考試 (NSCA-CPT, CSCS, CSPS, TSAC-F),目前已通過資格考試,為臺師大體育與運動科學系博士候選人。
演講、工作坊、訓練課程或其合作邀約請email (80830016a@ntn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