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221人瀏覽
  • 作者: 林庭佑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博士生 大家在學校或是新聞媒體中,可能聽過一些關於實驗設計的相關名詞,例如某個觀察性研究發現運動習慣與慢性疾病的關聯,某個介入性研究發現多攝取蔬果可以降低感冒的機率等等。其中一個名詞:

  • 179人瀏覽
  • 作者: 林庭佑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博士生 在各種資訊唾手可得的今天,網路上充斥著各式各樣的訊息,其中包含了科普與學術文章這兩類一般被認為較為可靠的資訊來源,但你是否想過,或質疑過學術期刊與科普網站上的所刊登文章正確與否? 引用錯誤的其中一種是偏離甚至違背原始文獻的原意且會誤導讀者,例如某篇實證性研究發現一種藥物X對於治療疾病Y的效果有待進一步驗證,若有後續的文章引用這篇研究並說藥物X可以有效治療疾病Y,這就是一種引用錯誤。還有一種筆者屢見不鮮的情況,那就是文章的宣稱與後面引用的文獻是截然不同的東西。前陣子我的指導老師傳了一個國外知名科普網站關於神經新生的文章連結給我,問我可信度如何。我考證引用文獻後赫然發現雖然通篇文章講的都是神經新生,但該篇作者引用的文獻卻大多是突觸新生與測量腦部體積的神經造影研究,幾乎沒有引用是正確的,這也是我此次有感而發撰寫此文的原因之一。 如何減少錯誤的知識? 既然連最嚴謹的學術期刊都充斥著錯誤的知識,那麼我們科學家與科普作者該如何去改善現況呢?

  • 147人瀏覽
  • 文/張惟淳。臺師大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碩士生 今年初在澳洲網球公開賽拿下人生第22座大滿貫冠軍喬科維奇(Novak Djokovic),與西班牙網球名將納達爾(Rafael Nadal)目前大滿貫數並列第一,在角逐本屆澳網大滿貫的期間,即便深受腿傷不適的困擾,仍堅持信念,並在採訪時說道:「我知道一直有一個更遠大目標,一顆引導星,可以這麼說,這座獎盃就是其中一顆引導星,是我一直以來努力想要達成的。」要在枯燥乏味的平時訓練中度過,身為運動員心中有個目標前進是極為重要的。 其實,目標設定一直都是運動員所需要具備的一種心理能力! 而且研究發現當一個人目標設定能力越高,除了有較好的運動表現外更較高的自我效能感,也願意投入更多努力,並且對成功有更多的企圖與想法 (Burton,

  • 140人瀏覽
  • 文/謝知辰    臺師大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碩士生   在之前的文章「高齡怎麼動才能有效健腦」中提到,臺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而老化便是痴呆症的主要危險因子。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和活動能力的衰退,使老年人久坐時間不斷延長,調查指出,老年人每日達到中高強度身體活動的時間不到5%1,然而久坐行為卻與認知能力受損有著密切關係2。除此之外,久坐行為易造成肥胖和心血管疾病,而這些更是加速認知能力下降的危險因子,使老年人罹患癡呆症的風險增加3。因此,改善該族群的認知能力,並找到減緩大腦衰退速度的方法便格外重要。 而打破久坐的習慣,提升身體活動就是促進認知改善的重要方法,Michael J Whee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