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技運動的巔峰表現來自於 苦練? 還是 天賦? 「苦練」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 透過長時間的「苦練」可以有一定程度的成功,但想要達到頂尖,不能只有苦練! 「天賦」是贏在起跑點的優勢。 不是領先抵達終點的保障門票。 有效的科學訓練方法,可以幫助選手將潛能完全發揮 藉助科技力量, 幫助提升 ◆身體素質(體能訓練、運動醫學、運動營養… ◆心理素質(意志力、自信心、抗壓能力… ◆技、戰術策略(情蒐、分析、器材… 推估可以提升運動員20%~30%的運動水準 讓選手革新進化,不斷超越巔峰 透過2020東京奧運讓國人看見了運科的重要 然而運動項目向來以師徒傳承訓練制度為主 要怎麼讓會說話的科學數據更廣為接受 需要用更高的眼光來看待 在運科的團隊中,各領域都有專精的項目(營養、力學、醫學、心理…) 可以提供充分有力的科學證據,屬於參謀幕僚的角色 教練則需要參考所有的資訊,規劃提供最適性的訓練計畫 角色不但不會因為運科的應用而被取代 反而拉高了位階,成為整合全方位訓練的靈魂人物!! 其實科技、科學都是工具 “人”才是真正的使用者 唯有聰明、有效率地運用, 才顯出智慧、才能勝出。 未來~運動科學 將透過系統的持續優化、專業人才的積極投入 發揮教育與活化產業的意義 讓更多人受益於科學的進步!
文/闕廷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博士候選人 那個「OOO」,上課專心不要亂講話!這句話時常出現在教室課堂中,學生上課不守常規,是老師們最頭痛的行為之一。畢竟,好的學習狀態/行為與班級秩序和學習成效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要如何讓這些惱人的行為減少呢? 2021年一篇發表在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的研究1提供了一些初步的證據。該研究透過七天的身體活動量表,瞭解113位平均年齡13歲孩童日常身體活動量,以及電腦化認知作業測量不同執行功能的表現,包含抑制控制、工作記憶和認知轉換(什麼是執行功能?成功人生的關鍵角色),並透過攝影機紀錄這些孩童們在教室中的學習行為。之後會有兩位評分者根據錄影紀錄分析孩童們在教室的行為,並將其分為與當下學習/任務有關的行為
文字整理/台師大運動心生理學實驗室 今天晚上的大師講座,我們很高興邀請到來自國立彰化師大運動健康研究所的古博文特聘教授,他同時也是國立清華大學運動科學系的合聘教授。古教授畢業於英國布里斯托大學運動與健康科學研究所與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是運動科學與流行病學雙博士,研究專長為與運動相關的流行病學,有為數眾多發表在國際級期刊且被國際組織例如WHO等所引用的著作。 從十九世紀阻止霍亂病毒流行的研究帶出流行病學的歷史起源,至此學科對於最近的COVID-19疫情所做出的貢獻,最後再用工作中身體活動與罹患心臟病機率的研究帶回到運動健康相關的議題,古教授在演講中,深入淺出地幫我們介紹了流行病學的基礎知識,以及用在運動科學領域的應用。聽完了這些介紹後,我們可以知道流行病學的研究具備了幾個特色: (1) 多為人數眾多的大型調查 (2) 需要進行長期的追蹤以及多次的量測 (3)
古教授精采的演說帶我們認識「身體活動與流行病學」的議題,提到了許多與我們切身相關影響健康的風險因子。除了提供豐富的學術知識外,也同時讓我們檢視/反思自己的生活習慣。
文/呂家宏 前閃電狼職業選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運動心生理學實驗室研究生 這場比賽攸關著你未來的去留,裁判按下開始,你看著螢幕的倒數計時,感到心跳加速、忐忑不安,無法集中注意力,想到拿下勝利對自己的意義是多麼重要,也擔心萬一無法取勝,未來將何去何從?這樣起伏的情緒,會讓你的覺醒狀態過高,整場比賽七上八下,雖然知道要集中注意力,但大腦卻戲謔著你,讓你因為感受到觀眾的注視而緊張到無法放鬆,過於在意賽場環境的所有動向,導致最後只能發揮不到練習80%的實力,在賽場中留下遺憾。 「明知道要專注比賽,不要緊張。卻辦不到?」這樣的狀況並不是選手經驗不足所以怯場,而是選手無法自由調適覺醒的狀態,覺醒與大眾認知的會提高選手個人綜合能力的說法有極大差異,在運動心理學中的覺醒會影響選手的表現,高覺醒伴隨著焦慮與壓力,會讓人過於亢奮導致肌肉緊繃、注意力窄化,思考較直接,無法冷靜分析賽事情況,最終影響賽事成績。除了焦慮與壓力之外,過度興奮也會伴隨高度的覺醒,都是一種生理上的活化,這種活化會因為各種情緒而提高或降低,上面提到的焦慮會伴隨高覺醒、心情平和會伴隨低覺醒、極度憤怒會伴隨高覺醒、小憤怒的覺醒就會低一點,而身為專業的運動員或是電競選手,對於這方面的知識都還稍顯不足,可以慢慢學習或是聘請專業的運動心理諮詢師對選手們做系統化的教育。 該如何調適覺醒的狀態?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最佳化的覺醒水準,要找到它是第一步,接著就是要如何學習調適這個狀態,以下為運用「運動心理學」介入運動訓練行為的五個步驟。 辨識覺醒有關的最佳情緒 若將覺醒想像成一種情緒溫度,選手必須找出適合自己最佳表現時的情緒溫度,然後再學會如何將自動控溫器設定好,調整自己原先過高或過低的情緒溫度,以達到並維持在最適合的水準。 認識個人與情境因素的交互作用 在判斷覺醒的時候,要同時考慮個人與情緒的產生交互作用,才能準確的預測壓力與焦慮的情況,選手可以敘述出當下的狀況,但是先前的個人原因及情緒往往都會忽略掉,資訊越完整,越接近覺醒狀態的真實情況。 辨識覺醒和狀態焦慮的跡象 現在並沒有特定徵狀的數目或組合,能描述出高壓力的特質,但是那些經歷過高狀態焦慮的人經常會出現許多以下的徵狀。 頭痛
2020東京奧運的精彩賽事,激起全國民眾風靡競技運動的氛圍,也讓我們看到中華隊優秀運動選手的傑出表現,共獲得兩金四銀六銅的好成績,如此佳績除了要歸功於選手教練的努力外,運動科學在其中也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運動科學學術大師系列講座,邀請到榮獲科技部傑出研究獎的五位運動科學專家,向大家分享運動科學研究成果、學術應用價值和心路歷程。這次是運動科學學術大師系列講座第三場,由大家引頸期盼的武術大師張育愷研究講座教授,為我們主講「從功夫到運動心理與大腦科學之路」。由主辦人洪聰敏研究講座教授開場,提及此次講座的緣由與目標,並臺師大體育與運動科學系林靜萍主任擔任主持,為這次演講拉開序幕。 此次演講主軸將分為三大主題,分別為運動的價值、學術研究之我見,以及未來趨勢淺見。張育愷研究講座教授畢業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健身與競技運動科學博士班,目前為臺師大體育與運動科學系研究講座教授,也是台灣運動心理學會理事長,以及國立運動心理學會註冊諮詢師。榮獲國內外數十項學術研究獎項,更在今年榮獲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的傑出校友獎,是創校130年來第一位亞洲學生獲獎者。現在已有超過130篇的SCI/SSCI、50篇以上的TSCI/TSSCI文章發表,以及多本專業書籍出版。在術科方面,張教授在考上中國文化大學體育系國術組之後,積極參與武術相關的比賽,並撰寫和翻譯武術專書,甚至在美國成立八卦太極養身武藝學會,推廣武術運動。 每當有人詢問張教授「運動的價值是什麼?」,他會說「運動對我而言,是一個生命教育,更是經歷生命價值的媒介。」。張教授出生在書香世家,但因為自己課業成績不理想,在大學時期沒有自信,對未來感到徬徨無助,幸好喜愛閱讀的習慣,讓他改變人生。偶然在一次武術比賽中,嘗試模仿武俠書籍中的響亮怒吼聲,為他獲得第二名的佳績,也讓他信心爆棚,認為自己肯定是位武術高手,這次的經驗激起張教授對於武術的熱忱。這樣的經驗就像是運動心理學者Bandura提出的自我效能理論,只要掌握自信心,就是邁向成功的要件,其中獲得自信心最重要的一項,就是過去成功經驗。因此張教授勉勵大家: 從「運動 /擅長」找到「自我肯定」 從「自我肯定」,類化「成功人生」 談到運動科學的學術研究,應該先了解學術研究的本質,其本質可用八個字形容,「解決問題,貢獻生命。」,張教授將此分為三個面向,分別為實證新知、最佳解決方案和社會福祉。除了協助運動選手提升運動表現的競技運動心理學外,健身運動心理學也是運動心理學的重要範疇之一,而健身運動心理學主要是在探討從事怎麼樣的全民健康運動,能夠促進大眾的心理健康。根據西元2018年美國運動心理方針,規律性的身體活動,能夠降低全因死亡率、疾病風險、身體適能、功能性能力、大腦健康和認知功能。談及健身運動與認知功能的學術研究歷史,可追溯至西元1999年,Etnier主導全世界第一篇健身運動與認知功能的統合分析,研究的總結為長期性健身運動跟認知功能之間,有一個正向顯著的效果。去年,張教授的團隊針對此議題進行探究,將統合分析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SPORT MEDICINE,此期刊為全世界運動科學第二名的知名期刊,透過嚴謹的分析,研究團隊發現,當每星期執行三到四次,維持一到三個月的健身運動,運動類型包括太極拳、瑜伽等型式,都能夠增進高階認知功能。 健身運動的效益如此之大,但仍然有許多人並沒有從事健身運動,最大的原因無非是「沒有時間運動」,因此,張教授開始思考單次又短暫的健身運動,是否也能夠對認知功能有所幫助。在西元2012年的統合分析研究發現,急性健身運動確實能夠幫助認知功能,更在西元2018年出版的健身運動指引方針中,提到中高強度的急性運動能夠對專注力、記憶力、晶體智力和執行功能都有所效益,這些研究結果具有很強的研究證據力。整合這些研究,期盼未來能夠為個人量身定制提升認知功能的運動處方,以吸毒者為例,他們無法克服對吸毒的渴望,沒辦法控制自己,其實就是抑制能力(一種高階的認知功能)出了問題。針對吸毒者進行健身運動介入的研究結果發現,當吸毒者開始運動,對吸毒的渴望就會下降,其中單次的中等強度運動最能減緩對吸毒的渴望,這就是個人化運動處方的一種應用。 要為未來趨勢做好準備,張教授建議要培養學術知識的六大核心素養:專業、跨域、洞察、國際、堅韌和共好。當我們想邁向好的未來,就需要深入的專業知識以及跨領域的整合,跨域不一定要學多,學多反而是知識負擔,因此需要洞察的能力去輔助,洞察能力可以藉由主動閱讀提升,主動閱讀是指,當我們在看一件事情時,必須思考這件事能夠提供我解決什麼樣的問題方案,當用解決問題的角度閱讀,將會觸發更多想法,增加達到洞察的機會。當我們想要解決問題時,其實全世界也在尋找這解決辦法,然而,我們的貢獻其實很有限的,因此最好的作法就是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就是站在全世界成功者們的肩膀上,幫助我們更有效率的找到答案,這樣的觀點,顯現了國際化的重要性。其實,運動科學就是一種成功學,提供社會大眾,如何讓自己更有堅毅的地方,培養如頂尖選手般的堅韌性格。運動科學的發展需要共好才能更強大,想像每個人都是一盞燈,或許亮度有大有小,但唯有一起發光,才能讓體育運動在世界閃耀光芒! 最後,張教授分享一句座右銘: It’s not how good
師大體育系教授洪聰敏鑽研運動心理學,十多年來他致力研究如何用科學儀器協助運動選手克服上場的心理壓力,讓成績能夠更好。而他發現需要高度專注力的運動如射擊、射箭或高爾夫等,如果以科學儀器輔助,將以前抽象的概念如平常心、放空等心理狀態轉換為具體的數據及練習,就可以讓選手在比賽中克服恐懼和緊張,保持放空狀態。只要幾星期的訓練,成績可以更好。(2011年1月27日)
你知道節奏感不好,透過訓練可以找活節奏感,同樣,如果運動員也懂得學習控制腦波,就能提升運動表現,來看到今天的「HELLO,BRAIN─藝術大師的腦內旅程」系列報導。(2013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