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人瀏覽
[vc_row][vc_column][vc_column_text]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運動心生理學實驗室 林志謙/郭怡伶/蔡昀廷 文
宅在家學習,原來是一件這麼熱血的事情!在週末前的夜晚,運動科學學術大師系列講座第二場,Webex網路平台湧入了將近八百位夥伴共同來參加本次學習型的運動科學研究講座。主辦人洪聰敏研究講座教授特別提到,希望能提供一個學術平台,可以讓大家一起學習成長。本次講座很榮幸的邀請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室王鶴森主任擔任主持人,以及成功大學蔡佳良特聘教授擔任本次的主講者,與我們分享研究成果及心路歷程。
蔡教授學術養成歷程非常多元,從師專(院)數理教育學學士橫跨至運動科學運動生理學碩士,隨後取得國立體育大學運動保健學與適應體育運動學博士學位。曾經擔任國小教職、成大體育健康與休閒研究所所長、成大體育室主任……等,研究領域涵蓋認知神經科學、適應體育運動學及運動生理學。此外,研究成果上相當豐碩,現任多本國內及國外知名學術期刊的主編、副主編、編輯及審查委員,以及國內許多學術研究獎項及國際研究計畫的審查委員,並進行許多跨國的研究合作案,目前也擔任科技部精準運科計畫主持人等。蔡教授過去曾獲得科技部大專院校特殊優秀人才獎勵及傑出研究獎。到目前為止,更多達97篇SCI及SSCI論文發表。今年在疫情的情況下,半年時間已經撰寫多篇國際期刊論文發表,這是非常不容易的成就! 蔡教授從本土扎根,成為跨領域、跨國際的學術典範。
蔡教授本次講座主題為:「運動與認知神經科學跨領域研究成果與歷程」,演講一開始,蔡教授便與我們分享他的人生觀…
人生不同時期會因所下的決定而有不同的歷程與結果
年輕時可勇於嘗試人生夢想,勿被過於穩定的生活所束縛
蔡教授提到,剛開始進到大學做研究、尋求合作對象常會遇到挫折,同時,在研究資源相對匱乏的情況下,要如何持續進行研究是他當時曾面臨的困境,這可能也是一些未來準備新進大學任教的後進需要思考並努力克服的難題。他相信只有藉由累積自己研究能量,獲得外界肯定,就能逐漸獲得一些研究資源。而如何善用這些資源進行系統性研究來改善大眾健康問題與增進社會福祉,是學術研究人員的使命。
第一個分享的是發展協調障礙兒童(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簡稱為DCD)的系統性研究,主要是探討動作協調性較差兒童的動作障礙表徵及潛在的大腦神經處理機制,並思考運動對他們的效果。他發現這類兒童除了本身的手部精細動作、手眼協調、及動靜態平衡問題之外,透過視知覺(Visu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