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_row][vc_column][vc_column_text] 文:呂家宏/前閃電狼職業選手、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運動科學組 世界賽冠亞軍5戰3勝制(Bo5),雙方2:2平手,誰再拿下一分就會成為今年的世界冠軍,兩邊隊伍實力不分上下,在前幾回合中選手的戰術、應變、發揮都非常到位且成功,雙方不分軒輊誰獲勝都實至名歸,選手們的實力水平都已在生理與技術上達到極限,那麼在高張力的環境下決定勝出的關鍵是? 運動心理學在台灣遇到的挑戰: 常有選手對於心理學有誤解(簡曜輝等,2001),試想比賽前選手緊張,只要告訴他不要緊張或叫他(她)要放鬆,選手就可以做到不要緊張或放鬆的境界了嗎?如果平常沒有刻意去訓練放鬆技巧,可能明明知道要做卻做不到;若認為心理技能是與生俱來的,如果某個選手被認定為心理技能不好,就像是所謂的練習型選手,會以為心理技能練了也沒用,殊不知大部分人皆可以因為心理技能訓練而受益,在電子競技中運動心理學的應用更是少之又少,甚至管理團隊會替選手決定訓練方向,若對運動心理學認識不足,就會忽略了實用的技能。 決定兩支頂尖戰隊勝負的關鍵是? 答案是心理素質及對環境的適應,誰能在賽事中不怯場、不緊張及穩定焦慮。選手雖然久經賽場,但賽事的意義對選手來說,也可能會造成怯場、緊張、過度焦慮等情況,能將平時實力發揮且平常心應對所有可能性的一方拿下勝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與德國比勒費爾德的研究團隊透過比較運動選手在執行表現前的腦波活動,成功地發現人類大腦結構中的感覺動作區(Sensorimotor cortex)活化程度對於運動員的表現有著關鍵性的影響。不僅如此,鄭名揚博士更進一步透過一系列系統性的腦波研究,配合先進的神經回饋訓練(EEG neurofeedback training, EEG NFT),成功地訓練高水準運動員控制腦波並促進他們的訓動表現,確立了神經回饋訓練對於運動表現提升的因果關係(鄭名揚;洪聰敏,2020)。 若要心理學的訓練該怎麼起步? 影響運動員成績的要素包括技戰術、體能、心理素質以及對環境的適應,對於這些要素我們在2007年,就已經有相當多的科學訓練方案(陳怜君; 洪聰敏,2007),可以替教練及選手量身打造,最適合每一個位置的科學化訓練方式,以上提及的科學訓練及運動心理介入,都建議找懂電競專業的運動心理諮詢師,可以有效的拉開在賽事中與競爭隊伍的差距。[/vc_column_text][/vc_column][/vc_row]
[vc_row][vc_column][vc_column_text] 文:林庭佑/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較高的身體活動量已被發現與多項生理機能呈現正相關,也就是有較高身體活動量的人,尤其是年長者,往往也有著較佳的生理機能,例如肌力,心肺適能等等。除此之外,近年的研究亦發現高身體活動量的老人相較於低活動量者在工作記憶測驗中的表現較佳,甚至兩者在作業中大腦所放出來的電訊號也有所不同! 由洪聰敏與張育愷兩位現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系擔任研究講座的教授,與其團隊在2013年發表的一篇橫斷性研究,將40位年齡65歲以上的長者分成高身體活動量與低身體活動量組 (各20位) ,其中的身體活動量包含了運動與運動以外的其他活動,例如家務、通勤和工作等等。 工作記憶是一個用來暫時儲存與保持訊息的有限心智資源系統,提供了一個知覺、行動與長期記憶間的接口來支持我們思考的過程 (Alan Baddeley, 2003)。此研究採用了Sternberg
[vc_row][vc_column][vc_column_text] 文:闕廷宇/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高齡化社會已經是未來必然的趨勢,而在老化的過程當中許多的認知功能也會隨之下降,包含語言、記憶及執行功能,這些功能都可能會影響年長者的生活品質。其中,認知彈性是一重要的執行功能,是能針對不同情境或規則能即時做出正確的判斷,若您家中有年長者或是您就是年長者,那你更應該來看看這一篇的研究結果,鼓勵長輩們或自己平常要多多運動了。 本篇研究團隊招募了48位年長者(平均65-75歲)依照他們平常的運動習慣分成:(1)規律從事開放性運動(open-skill)如桌球、網球;(2)規律從事閉鎖性運動 (closed-skill)如游泳、跑步;(3)無規律運動習慣組共三個組別(每組16人),來探討不同運動習慣與認知彈性(cognitive flexibility)功能之間的關係(註:規律運動指的是過去三個月裡每周至少從事三次的運動,且每次至少30分鐘)。開放式運動類型指的是在運動的情境中,需要依照對手或環境變化來隨時調整自己的動作及策略,例如:桌球、網球、羽球及籃球等;而閉鎖式運動類型則指的是在運動情境中,因較少需要與環境或對手互動,可依照自己的節奏進行動作,其環境變化較為穩定。研究發現排除了相關人口變項後(例如:年齡、教育程度、基礎認知功能),兩組平常具運動習慣的年長者,在執行認知轉換作業時的反應時間都相較沒有運動習慣的年長者來得短,且在腦波成分中的P3振幅也相較來得大,在過去研究指出P3振幅與注意力資源投入有關,顯示平常有運動習慣的年長者在執行作業時能投入較多的注意力資源。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平常從事開放性運動習慣的年長者,在面對認知轉化作業時表現上相較於閉鎖性運動組來得較有效率,然而在腦波上表現並無不同。 這樣的結果雖然無法告訴我們不同運動類型對於認知功能的直接影響,但說明了規律運動與年長者認知功能之間的正向關係,且從事開放性運動項目對於認知功能的助益更大。因此可以多多鼓勵身邊的年長者,在日常生活中嘗試不同種類項目的運動,來維持較佳的腦力,享受美好的退休生活喔! 出處: Dai, C. T., Chang,
[vc_row][vc_column][vc_column_text] 文:林琦方/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 在台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比率大約為5%-7%,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主要會產生注意力不集中、衝動及過動等症狀。一般對於此症狀的治療方式為藥物治療,而藥物治療也是目前經研究證明可以改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症狀、及腦功能的治療方式,但是在服用藥物時會產生一些副作用,常見的有食慾下降、失眠等,雖有長期研究發現一旦停藥後副作用也會跟著消失,但家長們仍對使用藥物治療有一些疑慮,許多家長轉而尋求其他的解決方式,近年來研究發現身體活動、運動方面能改善ADHD症狀,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調查ADHD兒童的體適能與靜息狀態腦電圖(Resting EEG)之間的關係。 本研究招募28名患有ADHD的兒童(23名男孩和5名女孩、平均年齡8.6歲),記錄了睜眼期間的腦電圖,並進行一系列體適能評估,包括柔軟度、肌耐力、肌力及敏捷性測試。結果表明,與低體適能者相比,高體適能者ADHD兒童表現出較小的θ/α比值(註:θ波為4-7.5 Hz;α波為8-13 Hz,患有ADHD可能表現出較多θ波較少的α波,且有研究認為異常升高的θ/α是ADHD的最主要特徵)。這些研究數據顯示,運動能力的增強可能與ADHD兒童的注意力自我控制改善有關。 體適能、運動對身心的益處眾多,在台灣部分區域,免試入學超額比序採計項目已納入體適能成績,且本研究亦發現較好的體適能會與注意力自我控制的改善有關,家長們一起陪孩子們運動、增強體適能吧!多花時間陪伴小孩進行身體活動,不只可以增進與孩子們的感情,還能夠改善孩子的注意力,何樂而不為呢? 出處: Huang, C.W., Huang,
[vc_row][vc_column][vc_column_text] 文:洪巧菱 助理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體育室 「精力充沛,老是坐不住」、「上課東張西望,無法專心」,若您發現周遭的孩童有這樣的狀況,那他/她很可能就是患有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過去的研究發現一次性的運動,無論在運動當中、立即結束後、及結束後一小段時間,皆有正面效益,包括專注力、記憶力等,甚至還包括執行功能(executive
[vc_row][vc_column][vc_column_text] 文:林琦方/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 預計在未來的幾年內,世界上65歲以上老年人的比例將大幅上升,而在台灣老年人口超過15%已正式邁入「高齡社會」,且今年至今出生人數低於死亡人數,自然增加率恐提早面臨負成長,人口老化的問題也日趨嚴重,與此同時將會伴隨著醫療保健系統的重大財務影響(WHO 2012),因此迫切需要採取相關措施將獨立生活方式推廣至老年層。 攸關年長者是否能獨立生活,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良好的體適能,才能維持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總和能力,但除了一般運動外我們還有其他更有趣的選擇嗎?在2015年的研究中發現「跳舞機」運動就能改善我們大腦的認知功能,究竟「跳舞機」要怎麼跳才能讓我們促進大腦的功能呢,一起來看看吧。 本篇研究團隊招募26名在過去三年內皆為坐式生活型態(Sedentary Lifestyle)的女性長者,坐式生活型態指的是:只有很少或沒有體能活動的社交性生活型態,例如看電視、閱讀、坐著聊天等。本實驗依參與者身體活動狀況,將可以配合每週三次至實驗室進行30分鐘運動的參與者納入跳舞機組或快走組,參與實驗3個月;其餘參與者則被分配到對照組。研究發現從事3個月的跳舞機運動及快走運動皆促進了女性長者的心血管健康,也可以改善執行功能-干擾抑制的能力。在測驗中的行為層面顯示,跳舞機運動及快走運動測驗答對率上升,且反應的時間顯著的縮短,而在神經電學層面中,*ERP組成部分中N2和P3潛伏期也表現出與行為測量相似的結果。(*註:事件相關電位 (ERP, event-related potential)中,N2、P3為ERPs的內源性(心理性)成分,不受物理刺激的影響,與參與者的注意力及抑制能力有關。) 對跑步等重複性的運動興趣缺缺嗎?那麼一起來跳舞吧!讓健康促進及延緩老化失能不再是口號,俗話說:有智慧的女人最美麗,隨著音樂旋律翩然起舞,不僅能促進認知功能,更能保持優雅美好的體態,一起來跳舞吧! 出處:Chuan,